當前位置: 網(wǎng)站首頁 >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1978年6月,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
■推翻“兩個估計”,加快教育、文化、科技領域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的步伐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災最嚴重的莫過于教育、文化、科技領域。
1971年4月15日至7月31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中提出了“兩個估計”,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戰(zhàn)線是資產(chǎn)階級專了無產(chǎn)階級的政,是“黑線專政”;知識分子的大多數(shù)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chǎn)階級的, 是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
粉碎“四人幫”后,“兩個估計”依然像兩座大山一樣壓在廣大教師、知識分子的頭上。因為“兩個估計”,大量的冤假錯案難以平反,“臭老九”、“反動學術權威”、“走資派”的帽子依然不能摘去。
鄧小平復出后,自告奮勇抓教育和科學。在他的直接領導下,科教領域的撥亂反正工作開始得較早。教育戰(zhàn)線率先推翻了否定17年教育工作和對知識分子的“兩個估計”,文化戰(zhàn)線推翻了17年“文藝黑線專政論”,改變了解放初期提出的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針對這一領域的大量的冤假錯案,鄧小平說,平反冤假錯案,要設法加快,不采取一個人一個人復查,而可以用集體復查后一風吹的辦法。
鄧小平批示為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劉冰平反。
劉冰的問題發(fā)生在1975年。1975年秋冬,在鄧小平領導全面整頓過程中,清華大學黨
委副書記劉冰致信毛澤東,反映該校黨委書記遲群、副書記謝靜宜在思想、工作、生活方面的問題。這封信是通過鄧小平轉給毛澤東的。毛澤東在信上批示:“清華大學劉冰等人來信告遲群和小謝。我看信的動機不純,想打倒遲群和小謝。他們信中的矛頭是對著我的。”毛澤東還專門針對鄧小平轉信這件事說:“我在北京,寫信為什么不直接寄給我,還要鄧小平轉?小平偏袒劉冰。” 11月3日,清華大學黨委召開擴大會議,由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吳德傳達毛澤東的批示。由此,清華大學開展“反擊右傾翻案風”,并逐步擴大到全國各地區(qū)、各部門。劉冰因此受到迫害。
鄧小平還為北京大學原校長馬寅初平反,并推薦他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北大名譽校長。
1978年6月,鄧小平同教育部幾位負責人談到了梁思成的問題。他說:梁思成提倡的民族形式大屋頂,太費錢。但給梁思成扣“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是不對的,應改正過來。對人的評價,要說得恰當,實事求是,不要說過分了,言過其實。
歷史學家吳晗也是由于鄧小平的批示才得以平反的。從新中國成立起,吳晗就擔任北京市副市長,長期主管文化教育工作。20世紀60年代出任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從1959年起,響應毛澤東的號召,開始研究海瑞,曾發(fā)表《海瑞罵皇帝》、《論海瑞》、《海瑞罷官》等文章。1961年,與鄧拓、廖沫沙在北京市委機關刊物《前線》上開辟《三家村札記》專欄,以雜文形式批判資產(chǎn)階級思想和各種歪風邪氣,宣傳黨的方針政策。1965年11月,江青等人蓄謀發(fā)起對《海瑞罷官》的批判運動,并在隨后的“文化大革命”中捏造“三家村反黨集團”案。1969年,吳晗被迫害致死。吳晗的妻子、女兒也遭到株連,受盡折磨,飲恨而死。粉碎“四人幫”后,許多老同志向中央寫信,要求盡快給吳晗作出正確結論。但是在“兩個凡是”的思想指導下,專案組直到1978年2月才作出“吳晗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問題性質嚴重”,“作人民內部問題處理”的所謂結論。吳晗的親屬拒絕接受這樣的結論,并上書黨中央,要求重新審查。1978年11月底,鄧小平批示:吳晗應該平反。1979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推翻了原專案組關于吳晗的全部結論。吳晗遭受的冤屈終于得到了昭雪。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科教領域包括“馬振扶事件”、“永樂中學事件”、“王亞卓事件”、中國科學院“兩線一會”特務集團案的甄別,以及為數(shù)學家熊慶來、趙九章,歷史學家翦伯贊,化學家傅鷹,中國科協(xié)原副主席范長江,著名“右派六教授”的平反等,都是在鄧小平直接批示、圈閱或過問下得到解決的。
■為“六十一人案件”平反
“六十一人案件”是指薄一波等61人因為1936年登“反共啟事”出反省院的問題被定為“叛徒集團”一案,這是“文化大革命”中轟動國內外的一起重大案件。
這“六十一人”是大革命時期和十年內戰(zhàn)時期入黨和入團的老干部。其中大部分在1931年前后因河北省委遭到破壞而被捕,長期被關押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他們在獄中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35年冬,在日軍侵占華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的形勢下,為了開展工作,解決干部缺乏的問題,北方局作出決定,要求關押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的一批黨員履行國民黨當局規(guī)定的出獄手續(xù)。北方局報告了中共中央,張聞天代表中共中央批準了這個決定。從1936年8月31日到1937年3月,“六十一人”分批在報紙上刊登啟事后,出了反省院。中共七大時,中央曾對“六十一人”出反省院問題進行過審查,作出了“本人不能負責”的明確結論。
1966年8月,康生把這件事重新提了出來,他一面指使“彭真專案小組辦公室”搞調查,一面給中央寫報告誣陷“六十一人”出獄是“‘堅決反共’的叛黨行為”,而“少奇的決定,就使這些人的反共叛黨合法化了”。1967年3月7日,“彭真專案小組辦公室”提出《關于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等人自首叛變問題的初步調查》,歪曲事實,認定“六十一人”是“可恥的叛徒”。3月16日,中央以中發(fā)96號文件印發(fā)了這個初步調查。在《中共中央關于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等出獄問題材料的批示》中,認定“六十一人”是“叛徒集團”,他們自首叛變出獄,“是劉少奇策劃和決定,張聞天同意,背著毛主席干的”。他們出獄后,“由于劉少奇等包庇重用,把他們安插在黨、政、軍的重要領導崗位上”。
在此前后,在江青、康生、謝富治等人煽動下,各地紛紛成立“揪叛徒”的組織,把過去已經(jīng)作過結論的問題,通通翻騰出來,甚至無中生有,栽贓陷害,制造了一大批冤假錯案。
薄一波等人對這個結論一直不服,多次提出申辯。在這“六十一人”中,“文化大革命”前擔任省委書記、副省長、中央機關副部長以上職務的有22人。其中有5人已經(jīng)被迫害致死,他們是廖魯言、徐子榮、胡錫奎、劉錫五、王其梅。
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時曾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六十一人”的問題必須解決,把登“反共啟事”的責任歸咎于他們是不公道的。但由于“四人幫”的阻撓和破壞,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粉碎“四人幫”后,薄一波等人及其家屬向中央提出申訴,黨內外干部群眾也十分關心這個案件,要求澄清事實真相,實事求是地處理這個問題。阻力主要來自當時中央的主要負責人。當有人把薄一波等“六十一人”的材料寫成簡報給華國鋒,要求為他們平反時,華國鋒沒有表態(tài)。
1977年11月11日,當年曾向獄中轉達過中共中央指示的當事人孔祥禎,寫信給中央,把1936年北方局如何提出、黨中央如何批準以及他是怎樣兩次給獄中黨支部傳達黨中央指示和薄一波等后來出獄的經(jīng)過,作了詳細說明。
一個多月后,一封申訴信送到了鄧小平的手中。12月8日,中共西藏自治區(qū)委員會原書記王其梅的夫人王先梅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由于我愛人的歷史問題,我的子女在入團、入黨、參軍、就業(yè)等問題上一直受到影響?!?/span>
鄧小平熟悉王其梅,對他的歷史是清楚的??粗跸让返男?,鄧小平感到這不是王其梅一個人的事,解決“六十一人案件”的問題不能再拖了,可以從這件事開始一步步做起。12月25日,鄧小平在申訴信上批示:“請東興同志批交組織部處理。王其梅從抗日戰(zhàn)爭起做了不少好事。他的歷史問題不應影響其子女家屬。建議組織部拿這件做個樣子,體現(xiàn)毛主席多次指示過的黨的政策?!?/span>
汪東興看了鄧小平的批示后,批道:“請耀邦同志閱辦。毛主席歷來有指示,應區(qū)別對待,不能歧視?!?/span>12月31日,胡耀邦看了申訴信后,立即找了幾位同志研究并決定:應該把這個問題的解決,當做徹底平反“三六”大案(即“六十一人案件”)的突破口。1978年元旦后不久,王先梅反映的問題都一一得到了解決。
2月1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為王先梅及其子女落實政策的消息和《王先梅同志寫給中央領導同志的信(摘要)》,并發(fā)表了《落實干部政策的一個重要問題》的評論員文章。文章指出:當前落實黨的干部政策, 必須扭轉寧肯“左”一點的錯誤傾向。有的同志受“四人幫”流毒影響,不敢正視事實,搞過頭了也不肯糾正,把正確落實黨的政策看做是“右”的表現(xiàn)。他們不了解,對待一個人的政治生命,對一個人的正確處理和妥善安排,不光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會牽涉到周圍許多人和影響到一大批人。這關系到黨的路線和政策,關系到黨的事業(yè),我們要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去解決。
這組消息、信件摘要和評論員文章的發(fā)表,又經(jīng)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多次廣播,引起廣泛反響。各地給中央組織部、《人民日報》和王先梅的信紛至沓來。了解“六十一人案件”的人認為,對王其梅家屬政策的落實,評論員文章中又說了那樣一大段話,說明為“六十一人案件”平反已指日可待了。
但是,事情遠非人們想象得那么簡單。為“六十一人案件”平反仍然面臨種種壓力。胡耀邦向鄧小平、葉劍英作了匯報,他提出,“六十一人案件”中許多人及死者親屬強烈要求復查,中組部準備對“六十一人案件”進行復查工作。
鄧小平表示了堅決支持的態(tài)度。6月25日,鄧小平在一封關于“六十一人案件”的申訴信上批示:“這個問題總得處理才行,這也是一個實事求是問題?!?/span>7月4日,華國鋒指示胡耀邦:“六十一人的問題要解決,由中組部進行復查,向中央寫個報告?!边@樣,中央組織部開始組織力量,全力投入到這個案件的復查工作中。
復查組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調查,于11月20日正式向中央寫了《關于“六十一人案件”的調查報告》,其中指出:“薄一波同志等在反省院的表現(xiàn)是好的,他們履行敵人規(guī)定的手續(xù),登‘反共啟事’出反省院,是執(zhí)行黨組織的指示。根據(jù)登‘反共啟事’出反省院的問題,定六十一人為叛徒集團,是不正確的?!薄拔覀冋J為,在‘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所謂‘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是不存在的,是一個大錯案?!薄皩δ切└鶕?jù)黨組織的指示,在敵人擬好的‘反共啟事’上捺手印并登報后出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錯誤處理的同志,應恢復其黨籍,恢復原工資級別,酌情安排適當工作。因這一問題而使其家屬、親友受到株連和錯誤處理的,也應改正過來。已經(jīng)去世的,應做好善后工作?!?/span>12月16日,中共中央同意并轉發(fā)了這個報告,要求向全黨傳達。一個多月后,廖魯言、徐子榮、胡錫奎、劉錫五、王其梅平反昭雪追悼會在全國政協(xié)禮堂舉行。李先念主持追悼會,胡耀邦致悼詞,鄧小平送了花圈。
■為劉少奇平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領導人的功過是非以后,黨內外許多人向中央建議,對劉少奇案件進行復查。劉少奇的案子是最大的冤案。劉少奇冤案的平反昭雪,從提出到落實,前后經(jīng)歷了三個年頭,是在鄧小平的推動下有計劃分步驟進行的。
1978年12月24日,一封要求為劉少奇平反的人民來信送到了鄧小平的手中。這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鄧小平立即批示:“政治局各同志閱,中組部研究?!痹谶@之前類似的信件也有,但并沒有得到重視。鄧小平的這一批示,把重新考慮劉少奇案的問題提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于是,對劉少奇一案進行復查的工作提到了中央的議事日程上。
1979年2月5日,交通部原部長孫大光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秘書長胡耀邦并黨中央,建議重新審議劉少奇一案。這封信經(jīng)胡耀邦和當時擔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兼中央辦公廳主任的姚依林商議后,正式轉報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和副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陳云、汪東興。2月23日,陳云批示:“中央常委各同志已傳閱完畢,中央辦公廳應正式通知中組部、中紀委合作查清劉少奇一案?!?/span>
鄧小平指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劉少奇一案的處理問題進行研究。據(jù)1979年2月22日的中央紀委書記辦公會議紀要記載:
“中紀委辦公會議決議:劉少奇問題,群眾來信要求予以平反,小平同志要中紀委研究。這兩人(另一個人指瞿秋白)的問題如何研究,另定。”3月27日,中央紀委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劉少奇的問題,經(jīng)鶴壽同志與任重同志商量,按陳云同志的意見,由中央組織部和中央紀委共同處理。”這樣,由中央紀委和中央組織部從一些單位抽調干部,組成劉少奇案件復查組,開始復查。
經(jīng)過七個多月的調查研究,劉少奇案件復查組于11月向中共中央正式提交了《關于劉少奇案件的復查情況報告》,復查報告逐一否定了原《關于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中強加給劉少奇的罪名。
12月,鄧小平、陳云、鄧穎超、胡耀邦等審閱復查報告后表示同意。鄧小平提議:可考慮將這一報告作為中央對劉少奇案件的平反決定。1980年2月初,中央政治局討論并同意《關于為劉少奇同志平反的決議(草案)》,決定提交即將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審議。
為劉少奇平反,必然要涉及毛澤東和他發(fā)動的“文化大革命”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棘手,把握不好,就會損害毛澤東的形象,同時也會引起人們思想上的混亂。這是一個方向問題。
這時,中共中央正在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決議的核心問題就是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少奇平反昭雪,
是五中全會的一項主要議程。
鄧小平認為,為劉少奇平反,必須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能走向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這一極端。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審議為劉少奇平反的決議時,鄧小平在2月28日召開的五中全會各組召集人匯報會上的一席話,令大家感到很新鮮。
當匯報到討論中提出為劉少奇平反的決議要不要寫劉少奇也犯過錯誤的問題時,鄧小平說,今天倒是議了一個重要原則問題。實事求是可不容易。寫上這樣的語句不會給人們說這是貶低少奇同志,不可能這樣理解。少奇同志與一般人不同,在給他作的平反決議中如果沒有這樣的內容,會給人一個印象,就是所有錯誤都是毛主席一個人的。這不是事實。我們犯的錯誤比少奇同志犯的錯誤多,總要承認他也有錯誤就是了。這也是個黨風問題。
2月29日,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鄧小平又講到這個問題。他說:為少奇同志平反的決議講,“文化大革命”前,黨犯過一些錯誤,少奇同志和其他同志一樣,也犯過一些錯誤。我看這樣講好,符合實際。不要造成一個印象,好像別人都完全正確,唯獨一個人不正確。鄧小平還說,劉少奇同志的平反是一件很大的事,我們解決得很好。這件事情可不可以早一點辦呢?恐怕不行。但是,現(xiàn)在再不解決,就可能犯錯誤。
同日,全會通過了《關于為劉少奇同志平反的決議》。
在劉少奇追悼大會的籌備工作中,鄧小平對悼詞進行了反復的審閱和修改。5月17日,劉少奇追悼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鄧小平致悼詞,高度評價了劉少奇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這起共和國最大冤案的平反工作歷經(jīng)曲折至此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對其他冤假錯案的平反
彭德懷、陶鑄的案子,也是在鄧小平的批示下得到平反的。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為彭德懷、陶鑄舉行了追悼會,鄧小平參加了追悼會,并為彭德懷致了悼詞。這是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平反昭雪開的第一個追悼會。
此后,中共中央又陸續(xù)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的賀龍、烏蘭夫、彭真、譚震林、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蕭勁光、蕭華、楊成武、余立金、傅崇碧等人平反。還先后為在“文化大革命”前受到錯誤批判的譚政、習仲勛、黃克誠、鄧子恢等人平反。一些蒙冤多年的黨的早期領導人如瞿秋白、張聞天、李立三等也先后得到平反。
從1979年到1982年,被平反的還有:周揚、夏衍、田漢、陽翰笙、周小舟、張琴秋、鄧拓、廖沫沙、張經(jīng)武、吳溉之、鄒大鵬、伍云甫、章漢夫、賴若愚、董昕、馮雪峰、馬明方、王維舟、賈拓夫、張子意、陳昌浩、李德生等。
中共中央還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誣陷的一些中央部門平反:撤銷了所謂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實行
“三和一少”、“三降一滅”的錯誤結論;為所謂“中宣部閻王殿”徹底平反;為全國統(tǒng)戰(zhàn)、民族、宗教工作部門摘掉“執(zhí)行投降主義路線”的帽子;為把文化部說成是“帝王將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國死人部”的大錯案徹底平反;為解放軍總政治部被誣為“閻王殿”冤案徹底平反;撤銷1966年2月《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撤銷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推翻“四人幫”強加給教育戰(zhàn)線的所謂“兩個估計”等。
繼天安門事件平反后,中央和各地又先后為武漢“七二○事件”、寧夏青銅峽“反革命暴亂事件”、云南“沙甸事件”、“三家村”冤案、內蒙古“新內人黨”等冤案平反。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錯判的反革命案件、刑事案件、冤殺錯殺案件改判或平反。還為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打擊、誣陷和迫害的黨外民主人士平反,其中有:高崇民、曾昭掄、費孝通、黃藥眠、陶大鏞、錢偉長、吳景超等。為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中的冤假錯案復查并平反,為45.4萬名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落實了政策。
根據(jù)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中共中央對“文化大革命”前的冤案錯案也進行了清理、糾正,并先后作出了平反決定:為1959年反右傾運動中被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同志平反,為1955年的“胡風反革命集團”平反,為1958年青海省平叛斗爭擴大化受到株連的人平反,為全國總工會黨組第三次擴大會議上被錯誤處理的人平反,為“華北山頭主義”平反,為“潘漢年案”平反。
在基本解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冤假錯案的平反工作后,還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歷史遺案進行了實事求是的復查和糾正,平反了一批冤假錯案。
上面說到的對這些部門和這些人的平反,有不少是在鄧小平直接批示或者過問下解決的。
到1982年,全國大規(guī)模的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基本結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此期間,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平反的影響較大的冤假錯案有30多件,全國共平反糾正了300多萬名干部的冤假錯案,為47萬多人恢復了黨籍,數(shù)以萬計的無辜受株連的干部和群眾得到了解脫。沉重的政治包袱卸下了,一個全面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來到了。